2025年11月25日,围绕“天下文明何以可能”的三人谈暨谢茂松教授新书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匡时书店举行。参与对谈的有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谢茂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献华。
对谈在主持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陈焱的“基辛格之问”中拉开序幕。陈焱老师以基辛格《论中国》中的一段论述作为引子,提出了一个开启全场的核心问题:
在基辛格看来,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不试图改变他国信仰,却以“中央帝国”自居,视他国为“进贡国”的变种。如果确如他所说,谢茂松教授著作中所提出的“天下文明”,与西方那种“传教式”的普世主义又有何本质区别?它如何能为其著作中提出的未来五百年的世界秩序带来真正的突破?

谢茂松著《天下文明何以可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明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2月出版
谢茂松教授的回应,则从回溯他三十余年的学术历程开始。从早年沉醉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西学,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到转向道家、佛学,再到深入包括易学、礼学在内的经学与船山学研究,近十年来则集中于智库研究,他坦言自己是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步步寻回中国文明的主体性。
他提出,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继西周分封制(第一次创制)、秦朝郡县制(第二次创制)之后的“第三次伟大创制”。这一制度不仅深深植根于儒家士大夫政治的德性政治传统,更在现代条件下实现了超越,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这一新政治秩序。
关于“天下文明”的构建,他提出了建构新治统、新道统、新学统的三重维度。他特别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不再是外来的意识形态,而是如佛教中国化后成为中华文明内在部分一样,成为新时代的“新道统”。谢茂松认为中国革命是新政治秩序的起点,而《毛泽东选集》不仅是代表现代中国革命的“血的著作”,更成为“经史合一”的最为核心的现代经典,其背后是最为深厚的中国文明底蕴,《毛泽东选集》在根本上关乎“现代中国之为现代中国”。
面对未来的文明形态,他提出“中道社会主义”的构想——既善用资本、市场与技术的力量,又对其进行有效规训;既植根中国文明传统,又面向现代世界,彻底贯通“古今中西马”。这一构想建立在对中西文明历程的深刻观察之上:佛教在印度消亡却在中国发扬光大,社会主义在欧洲式微却在中国茁壮成长,文明的迁移与转化背后,是不同文明土壤的接纳能力。
参与对谈的张文江教授,则为这场讨论注入了更为开阔的文明视野。他指出文明体是“形态难以最终确定的活物”,而谢茂松著作的雄心恰恰在于思考文明的未来。他从语源学角度剖析“文明”一词的中西内涵,强调中国的“天下”观念是传统的普世价值,也是先秦各家的共识。他特别提醒,中国文明必须在世界之中思考自身,谢茂松著作开篇所诠释的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不仅关乎中国文明的绵延,更关乎人类历史的整体流动。
王献华院长则从个人感悟出发,展现了一位同行者的深刻理解。他坦言与谢茂松教授的研究是“殊途同归”——虽然一偏经学、一重史学,却共同致力于在当代重建中国文明的整体性。他将谢茂松的工作形容为“体系化地阐释主流话语”,并指出这是最具挑战性的学术努力,因为“主流话语是直接对接治国理政的”,要讲明白主流话语,不仅需要博学多才,还要真正洞察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
他还特别强调,真正的学问往往寂寞,但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去做体系性的建构。尽管这样的工作可能不被理解,甚至遭到嘲笑,但正是这样的努力,才能为中国文明的理解打开新的空间。
整场讨论在思想的深度交流中落下帷幕。从基辛格之问开始,以文明自觉终结,这场新书发布会也成为一次关于中国文明未来的深刻对话。在这些学者的声音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本书的回响,更是一个文明在当代世界的思考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