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观
今年以来,海外险企出现了一个寿险业务的“收缩潮”,包括大都会人寿、American National、汇丰在内的多家知名保险公司相继宣布剥离或重组其人寿保险业务。这些保险公司或直接出售寿险业务,或通过再保险转移风险,或停止签发新单,向外界释放出一个信号:寿险业务不再是“香饽饽”。
当一些巨头不约而同地开始减轻寿险业务这个“包袱”,这不仅仅只是个别公司的战略调整,而是标志着整个保险行业正处于结构性的调整阶段。在低利率环境、盈利压力以及战略聚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保险公司正在重新定位自身核心业务方向。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又将对行业和消费者产生何种影响?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具体展开讨论。
1
业务调整,
多家保险巨头退出或缩减其人寿保险业务
当国内的同行在抢开门红、卷定价利率时,海外的寿险市场同样不太平静,大都会人寿、American National、汇丰控股等巨头相继宣布缩减或退出寿险业务,然而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一场战略级的“大撤退”。
大都会人寿:百亿年金业务“转嫁”他人
大都会人寿成立于1868年,是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同时是美国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为全球约9000万客户提供创新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2025年4月,大都会人寿宣布将约100亿美元的可变年金业务通过再保险协议转移至专业再保险公司Talcott,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完成。

该交易简单来讲,就是将年金保单的未来赔付责任转移给再保公司,同时保留部分服务职能。这既是一种风险转移策略,体现了其对业务结构优化的考量,同时也是对非核心业务的调整,大都会人寿得以集中资源和精力发展团体保险、员工福利和资产管理等优势业务,从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都会人寿2025年前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将至“BBB”,净资产下降16.76%。大都会人通过转移可变年金业务的方式来释放资本、降低风险敞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和资本结构。
American National:主动停止签发新的个人寿险保单
American National 成立于1905年,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多元化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主要提供人寿、年金、健康等多种保险产品。
2025年3月,American National突然宣布将停止签发新的个人寿险保单,将业务重点转向年金、养老金风险转移和财产意外险等产品,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
据悉,个人寿险业务一直以来是American National保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023年为例,American National的个人寿险保费收入为8.38以美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7%,仅次于团体年金和个人年金业务。

其实American National退出个人寿险业务和本身的业务表现有一定关系。据悉该公司在2024年净亏损2.434亿美元,其中个人寿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出现了负20.9亿美元的巨额负值,当然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业务亏损,而是会计准则调整、业务结构重组或再保险交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再加上美国个人寿险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增长势头明显不如年金业务,所以American National退出个人寿险业务,将资源向盈利更强的业务倾斜属于是无奈之举。
有业内人表明,American National停签个人新寿险保单,不销售、不推广、不承保新寿险业务,仅维持现有保单的续期与服务,属于是渐进式退出寿险市场,虽不如出售资产激进,但同样反映出对传统寿险模式的失望。
汇丰控股:剥离欧美市场的寿险资产
汇丰控股,这家总部位于伦敦、业务遍及全球的金融巨头,在2025年也加入了“收缩寿险”的行列。
2025年7月,汇丰宣布与英国保险公司Chesnara签署协议,将旗下汇丰人寿英国公司整体出售,该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年初完成。据悉,此次交易涵盖汇丰人寿英国所有的有效人寿保单以及相关投资产品,涉及230个相关岗位,交易总额达到2.6亿英镑。
事实上,早在2024年汇丰就已经着手剥离欧美市场的寿险资产,2024年12月汇丰宣布将法国寿险子公司HSBC Assurances Vie出售给Matmut,交易价格为9.25亿欧元,预计将造成 1 亿欧元的税前亏损。前者作为汇丰人寿旗下子公司,资产规模超过200亿欧元,2023年实现净利润7,700万欧元,在英国寿险市场中具备一定影响力。
与American National相似,汇丰此次出售英国寿险业务,同样是出于资本优化与战略聚焦的考量。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汇丰不是放弃寿险业务,而是退出位于欧美的低回报市场,转向亚洲等高增长区域。
汇丰也对此明确表示,此次出售是“全球业务重组计划”的关键一步,旨在剥离非核心业务,重点聚焦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回报可观的市场和产品领域。所以在汇丰持续推进业务重组的大背景下,不排除未来会继续出售欧美等非核心市场的寿险业务。
保险巨头退出寿险业务早有迹可循,早在2021年,美国保险巨头Allstate就先后通过两次重大交易,将旗下寿险和年金业务整体打包出售,彻底完成了对其人寿保险和年金业务的全面剥离,聚焦于财产险和意外险业务,尤其是车险和房屋险,以求盈利最大化。
2
寿险业务收缩的背后:
盈利压力、战略聚焦与资本效率
海外保险巨头纷纷剥离寿险业务,虽然退出方式各有不同,但剥离寿险业务动因,主要与盈利压力、战略聚焦、资本效率三个方面有关。

第一,盈利压力是保险巨头剥离寿险业务的首要原因。
一方面,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利率持续走低,增加了投资风险,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不稳定。众所周知,寿险业务通常与投资密切相关,投资收益的下滑会直接影响寿险业务的盈利水平。
另一方面,个人寿险业务市场持续低迷,除了American National之外,包括保德信金融、林肯金融等保险巨头在个人寿险的承保端都面临持续亏损的困境。具体来看,保德信金融2024年个人寿险业务调整后营业亏损为2.05亿美元,而2023年仅亏损9500万美元,亏损持续扩大。林肯金融2024年个人寿险业务调整后运营亏损为6300万美元,仅第四季度就亏损了1500万美元,个人寿险业务直接拖累公司整体业绩。
第二,战略聚焦下,由“大而全”到“专而精”。
在过去,头部保险公司追求的是“全产品线覆盖”,无论是寿险、财险、健康险还是资管,都一网打尽。而如今在战略聚焦下,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始由“大而全”到“专而精”。
比如前文提及的Allstate剥离寿险业务,聚焦车险与房屋险,凭借数据定价与直销能力,实现业务上高周转、高利润;又比如American National,停止个人寿险业务,聚焦年金业务等高增长领域。
毫无疑问,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的战略聚焦,本质上来讲是在做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加减法,通过剥离增长乏力、盈利困难或不符合长期战略的非核心业务,来释放公司的资本和运营资源,并且将其投入到更具竞争优势和增长潜力的领域,比如像我们所熟知的年金、健康管理或资产管理等,从而实现优化公司资本配置、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第三,资本效率下,寿险业务成偿付能力拖累。
寿险业务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包括责任准备金的提取,以及债券、股票、不动产等投资组合管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果寿险业务长期处于亏损或者经营压力下,将会占用大量资本金,对公司资本消耗极大。所以剥离寿险业务可以使保险公司释放出被寿险业务占用的资本,并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增强公司的财务灵活性和偿付能力。
3
保险巨头的业务调整,
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这些保险巨头的战略调整将对行业格局和消费者体验会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首先,对于行业格局而言,巨头的退出,是否意味着中小寿险公司可以“捡漏”?其实未必。巨头剥离寿险业务,是因为寿险业务对公司而言已经是低利润、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这正是中小公司难以承受的痛点,所以未来反而可能加速行业整合,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同时,随着部分巨头退出寿险业务,整个行业将更加注重业务结构的聚焦和优化。所以非寿险业务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重视,如财产险、健康险等领域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突破。
其次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保险巨头战略调整过程中,他们会将服务质量作为提升客户满意度和获得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比以往更加专业、高效的保险服务。
最后,巨头们纷纷剥离寿险业务,是在盈利压力与战略聚焦间做出的抉择。而保险公司在追求自身战略目标,焦于更具增长性与盈利性的业务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整个保险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但对于寿险行业而言,这场撤退潮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