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家长带着被认为是“数学天才”的孩子辗转找到李大潜院士时,李大潜让孩子写一张请假条,孩子却写得磕磕巴巴。李大潜对于当下数学学习拔苗助长的行为很忧心:“当一个人被认为是天才,可能基本上就被‘扼杀’了。有些家长和老师可能只看到数学尖子解题速度快,但他们的语文成绩怎么样、待人接物又如何,却很少得到重视。”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大潜撰写的《与数学相伴的岁月》新书发布。他在序言中写道:“数学并不神秘,总是有迹可循、有理可循,是可近可亲的,而数学家也和普通人一样,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

88岁李大潜院士(左三)新书发布。本文图片均为 复旦大学 供图
在李大潜看来,有些家长和老师太着急、太卷了,从小学就开始选拔数学天才。“说实话对此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人被认为是天才,在一种特殊创造的条件下成长,未必是一件好事。”李大潜表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都需要有平常心。没有平常心,所谓的数学天才也很难走得很远。一个人只有数学好是不够的,待人接物、人文素养都很重要。
李大潜用自己的经历举例,他在小学阶段并没有表现出数学上的天赋,在学整数的进位加法时,为了怕算错,家人还建议用手指帮忙,“我曾经开玩笑地说过,手指是我最初使用过的计算机。一直到了高中阶段,才逐步对数学有了兴趣,有了感觉和热爱,有了追求,并最终选择了数学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李大潜小学5年级时就跳级上初一,12岁就初中毕业,初中阶段,他比同学小两岁多,“虽然我的成绩不错,但是在班级里并没有很好的学习体验,因为越是在低龄段,年龄的差距就越是明显。”李大潜到了高二时学习优秀,家人建议他提前高考,但是他坚决不同意,“我觉得人生很长,不差这一两年,从心智发展来看,如果我高二就考大学,未必是一件好事。”
李大潜建议,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及机遇的总和,不能对一个人过早地下结论、定终身,在小学阶段,应该让天真的小学生尽情享受欢乐的童年,自由自在地发展与成长,绝对不向他们施压,拔苗助长。这看似无为而治,实际上恐怕是小学老师和家长最英明的决策。

李大潜院士
“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家长和老师不能‘’包办’孩子的成才。我说这样的话,可能很煞风景,但是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实有很多教训要吸取。” 在李大潜看来,家长和老师太卷,为的是升学、排名,这些都是小学生不能承受之重,“小学生60分也可以接受,以后可以慢慢提高。家长及教师的宽容是小学生不怕数学的重要因素。”
“小学的数学教育,兴趣第一,习惯第二,知识才是第三。”李大潜认为,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大多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过度苛求。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认真做事、踏实学习的好习惯,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海量刷题重要得多。
对中学生来说,要逐步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一门重理解和思考的学科,李大潜支招,要想数学学得好,主要有三点:一是理解是否深入,二是运作是否熟练,三是表达是否清晰。“运作”泛指推理及计算,三者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只有理解深入,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
李大潜用杰出数学家苏步青举例,他对古典诗词有很深的功底和造诣,一直强调要文理相通,对主攻任何学科的学生来说,都必须重视人文教育。